2016.5.7

《百鸟朝凤》

昨天答辩,而且晚上9点的电影,10点半才散场。

嗯,说来也丢人,我对这部电影第一印象不是导演有名,不是文化传承,也不是众人力荐,而是我在电影院被这张海报惊艳到了。然后回去搜索了这部电影,决定要去看。

电影是电影院的最后一场,首映那天没有排片,一天之后才有着仅有的一场,我本以为是没多少人去看,结果出乎意料人还是蛮多的。

电影如何呢?能说看完的时候,大家出来的时候都是流着泪的。

看电影的时候我很纠结,有羞愧,有自豪,有遗憾,有惋惜。

羞愧是因为我一点也不喜欢中国传统乐器,二胡也好,唢呐也好,我原本是很厌烦的。比如,隔壁小区有白事,会请人来吹一场传统的唢呐,然后再唱一天流行歌曲……然后比起传统乐器我还是更喜欢洋乐器,我能辨别出洋乐器的音色,但是我连我国传统乐器都认不全,老师在音乐课上教的时候,我对国外乐器看得津津有味,而对传统的则乏善可陈。我们去听交响音乐会就是高雅,我们去听唢呐就是俗。所以电影里唢呐对抗洋乐队的时候,我的内心真的蛮难过的,我仿佛就是那个让唢呐停奏的那个小青年。

自豪在于我们国家真的很棒啊,连一个简单的唢呐都能吹得如此精彩纷呈,无论是简单的曲子还是百鸟朝凤,都那么动听。

遗憾和惋惜的是时代的潮流不可逆转,如何在西化的浪潮中保留住我们民族的根,天鸣和三爷不知道,导演也不知道,我们观众也不知道。如何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保留住我们精神的根本,我们的信仰?不知道。

人人都赞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都要保留,说到失传的技艺谁人不痛心疾首,戳胸顿足的斥责他人,斥责社会,斥责国家,但是我们是不是忘记了谁组成了社会,组成了国家,谁是他人,就是我们自己啊。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不是靠宣传,靠电视广告,而是靠我们每个人身体力行才能做到的。

不过很难吧,不给钱谁做啊。

就像舌尖上的中国里那对做面条的老夫妇,本来手艺都要失传了,没人愿意学做手工挂面,结果节目播出后,远房亲戚都来学做挂面,都是为了利,谁会为了传承而坚守呢。

最后游天鸣重组唢呐班失败,独自一人吹奏着百鸟朝凤,三爷走了,我仿佛看见这些被时代遗弃的传统伴随着表示敬重的百鸟朝凤也渐渐消失远去了。

电影过程中,我最震撼的是唢呐队和小青年打架的时候,唢呐被扔在地上,一脚踩碎,吧嗒一声响,不仅是唢呐碎了,我的心也碎了,好像这几个人踩在唢呐上几脚踩在我心上。

还有我最喜欢的一点在于导演的表现内心的手法,按照语文阅读的惯例叫做寓情于景,我高兴,但我不拍开心的笑容,而是拍腾飞的鸟,欢快的鸟鸣。三爷癌症晚期,不拍如何病痛,只是拍了夕阳渐落,隐于云层。这种含蓄的手法希望能传承下去。

评论(1)
热度(16)
©书影交错 | Powered by LOFTER

各种书评和影评的聚合地